瀏覽人數:48
陳修園《傷寒論淺注》:六氣之本標中氣不明,不可以讀《傷寒論》。
六經之氣,以風、寒、熱、濕、火、燥為本,三陰三陽為標,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。中氣如少陽、厥陰為表裏,陽明、太陰為表裏,太陽、少陰為表裏。表裏相通,則彼此互為中氣。
《內經●六微旨大論》云: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;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;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。本之下中之見也。見之下氣之標也。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
《內經●至真要大論》曰:少陽、太陰從本;少陰、太陽從本從標;陽明、厥陰不從標本,從乎中也。故從本者,化生於本,從標本者,有標本之化,從中者,以中氣為化也。
《內經》引旨深遽難測,惟張景岳本張子和之說而發揮之,可謂千慮之一得也:
少陽、太陰從本者,以少陽本火而標陽,太陰本濕而標陰,標本同氣,故當從本。然少陽、太陰亦有中氣,而不言從中者,以少陽之中,厥陰木也,木火同氣,木從火化矣,故不從中也。太陰之中,陽明金也,土金相生,燥從濕化矣,故不從中也。少陰、太陽從本從標者,以少陰本熱而標陰,太陽本寒而標陽,標本異氣,故或從本或從標,而治之有先後也。然少陰、太陽亦有中氣,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,太陽之中少陰火也。同於本則異於標,同於標則異於本,故皆不從中氣也。至若陽明、厥陰不從標本,從乎中者,以陽明之中,太陰濕土也,亦以燥從濕化矣。厥陰之中,少陽火也,亦以木從火化矣。故陽明、厥陰不從標本,而從中氣也。
五行之氣,以木遇火則從火化,以金遇土則從濕化,總不離於水流濕火就燥、同氣相求之義耳。然六氣從化,未必皆為有餘。知有餘之為病,亦當知其不及之難化也。夫六經之氣,時有盛衰,氣有餘則化生太過,氣不及則化生不前。從其化者化之常,得其常則化生不息;逆其化者化之變,值其變則強弱為災。
如木從火化也,火盛則木從其化,此化之太過也;陽衰則木失其化,此化之不前也。燥從濕化也,濕盛則燥從其化,此化之太過也;土衰則金失其化,亦化之不前也。五行之氣正對俱然,此標本生化之理所必然者。化而過者宜抑,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?此說本之張景岳。
本文舉二個醫案,說明上文所闡述之意旨
醫案一:這是前文久咳不癒看中醫(三)提及的第四則醫案
日期:113/08/14 病歷號碼:0000011413 姓名:XX ♀58歲5月
主訴:天冷血壓升,自述體熱火氣。在大陸中暑,回台咳頻痰不多,咽乾,氣管癢,熱燥
脈象:右寸滑
病名:咳嗽(R05)
處方:
清燥救肺湯 2.5克 柴胡 1.0克
黃芩 1.0克 半夏 1.0克
甘草 1.0克 五味子 1.0克
桔梗 0.5克 杏仁 1.0克
金銀花(甲) 1.5克
3包7天 服法:飯後一包
日期:113/08/21 病歷號碼:0000011413 姓名:XX ♀58歲5月
主訴:咳嗽,胸口按痛、背痛,囑中午燉梨溫食
脈象:右關澀,左浮大無力
病名:咳嗽(R05)
處方:
清燥救肺湯 3.0克 補中益氣湯 3.0克
蒼朮 0.5克 澤瀉 0.5克
茯苓 0.5克 生地黃 0.5克
麥門冬 0.5克 神麴 0.5克
黃柏-川 0.5克 黃連 0.5克
五味子 0.5克
3包7天 服法:飯後一包
解析:8/14看診,診脈右寸滑,以柴咳方加減為主方。8/21回診,診脈右關澀左浮大無力。《溫病條辨●補秋燥勝氣論》:秋燥之氣,輕則為燥,重則為寒,化氣為濕,復氣為火。《內經》:陽明之中,太陰濕土也,燥從濕化矣。此案病情轉變正是濕盛則而燥從其化,此化之太過。故改處方為清燥救肺湯再加李東垣的清燥湯,方名清燥,藥物以去濕為首務。病情改善。
醫案二:以下是土衰則金失其化,化之不前而燥咳症增的醫案。
日期:113/11/16 病歷號碼:0000020375 姓名:陳XX ♀66歲3月
主訴:新冠確診後肺浸潤病史。打完疫苗腸胃痙攣3次病史。平素春秋換季乾咳嗽久。現乾咳一二聲,聲啞無痰。舌淡紅苔白厚,大便軟條。
脈象:右寸滑,左關虛大
病名:慢性支氣管炎(J42)*
處方:響聲破笛丸加李東垣的清燥湯
響聲破笛丸 3.0克 補中益氣湯 3.0克
蒼朮 0.5克 澤瀉 0.5克
茯苓 0.5克 生地黃 0.5克
麥門冬 0.5克 神麴 0.5克
黃柏-川 0.5克 黃連 0.5克
五味子 0.5克
3包14天 服法:飯後一包
日期:113/11/23 病歷號碼:0000020375 姓名:陳XX ♀66歲3月
主訴:藥未服完,外感發燒37度,自吃退燒藥,咽痛,咳嗽用力,少痰,大便軟條,舌淡紅苔白厚。
脈象:右寸滑,左遲
病名:咳嗽(R05)
處方:四君子湯加柴咳方加減
四君子湯 3.2克 柴胡 1.2克
黃芩 1.2克 半夏 1.2克
甘草 1.2克 五味子 1.2克
乾薑 0.6克 桔梗 0.6克
杏仁 1.2克 金銀花(甲) 1.2克
栝樓實 1.2克
4包6天 服法:飯後睡前
日期:113/11/27 病歷號碼:0000020375 姓名:陳XX ♀66歲3月
主訴:藥未服完,乾咳症增聲頻。
處方:鄭欽安《醫理真傳●陰虛證門》甘桔二冬二皮湯
桔梗湯 3.0克 天門冬 1.5克
麥門冬 1.5克 地骨皮 1.0克
桑白皮 1.0克 杏仁 1.5克
黃芩 1.0克
3包3天 服法:飯後一包
日期:113/11/30 病歷號碼:0000020375 姓名:陳XX ♀66歲3月
主訴:咳嗽用力少痰,大便散->軟條,舌淡紅苔白,聲啞,咳頻睡睡醒醒,自行刮痧,稍涕,頭痛
脈象:右寸高而似促,關沈緊,尺數無力;左寸細促,關虛大
病名:咳嗽(R05)
處方:響聲破笛丸加李東垣的清燥湯
響聲破笛丸 3.0克 補中益氣湯 3.0克
蒼朮 0.5克 澤瀉 0.5克
茯苓 0.5克 生地黃 0.5克
麥門冬 0.5克 神麴 0.5克
黃柏-川 0.5克 黃連 0.5克
五味子 0.5克
3包7天 服法:飯後一包
水藥處方:鄭欽安《醫理真傳●陰虛證門》甘桔二冬二皮湯
甘草(自) 2.0錢 桔梗(自) 1.0錢
天門冬(自) 2.0錢 麥門冬(自) 2.0錢
生地黃(自) 2.0錢 地骨皮(自) 2.0錢
杏仁(自) 2.0錢 黃芩(自) 2.0錢
蜂蜜(自) 2.0克
2包7天 服法:1天2次
113/12/07回診,症減人舒,處方科中藥粉和藥水續治。濕與燥之間的轉化,乃六氣標本生化之理所必然。化而過者宜抑,化而不及者宜培。若不明六氣之本標中氣之轉化,辨證過程中,當脈證表現不一致,可能落入捨脈從證或捨證從脈的困擾。這位病人以往病史,多轉燥化,且需處以藥水才能緩解,因為之前有肺浸潤病史,咳嗽症狀緩解後,仍須以”肺痿”為主治方向,再調治一段時日才能算穩定。
六氣本標中氣之轉化,現代中醫課程內容多無涉及。後學不敏,僅就讀書心得、前輩傳承及臨床經驗,整理歸納。醫學的傳承,源自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~